贾玲 发表于 2012-11-6 21:01:07

曾国藩的HR管理

  曾国藩可谓是时势造英雄,区区一介书生,通过平定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武兼备者而名扬天下。曾国藩在早年便显示出了他出众的文学才华,各种诗文典故,信手拈来,博古通今,出口成章。特别是他写的奏折,居然成为各路官场上争相拜读的范文。可见其作文之功很深。在老家湖南更是妇孺皆知,纷纷将其看成是教育自家小孩的楷模。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便官至侍郎,成为京城官场红人。对于出身低微的乡下读书人来说,能有如此成就,已是三生有幸,苍天眷顾了。  但今天我要谈的,不是曾文正公的文章,而是他的文治!正是他独到的军事人才管理能力,也就是他卓有成效的HR管理,才聚沙成塔,整合各路军事将才,击败了太平军。  了解曾国藩指挥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史的人都知道,只要是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斗,每战必败。他曾经三次败给石达开,以致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的经典奏章。让他在战争中垂名千史、历经十余年击溃太平军的关键原因是他慧眼识英雄。在他从办团练,到建立曾家军的过程中,结识和笼络了诸多能人义士。正是这些人,为曾国藩攻城略地,收复失地,最终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军。而曾国藩的贡献在于发现和结交这些人才、训练和重用这些人才。他是一个典型的将将型领导,而不是将兵型领导。这就是曾国藩在HR管理方面的高明之处。

发现和结交人才  为了对付太平军,曾国藩的心理很清楚,必须建立自己的**,才能有效消灭“逆贼”。这与***的“*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很相似。但曾国藩只是一个读书人,一不懂武功;二不懂军事管理;三不懂战略战术,怎样才能对付如日中天、战将云集、已占领大半个江山的太平军呢?  自己不会做不要紧,只要有人能做,而且自己又能领导会做的人,比如打仗。对曾国藩来说,首先必须发现和结交懂武功、军事管理和战略战术的人才! 这方面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凡是他看中的人才,后来皆立赫赫战功,如左宗棠、李鸿章、赵列文等。  曾国藩网罗人才的方式多样,不拘一格,广泛求才,只要对方有一技之长,必加以用之。

相人  相人相当于现在的面试。对人才的考察始于面试,即简单的会面和交谈。只要有所谓的人才来找曾国藩,不管他多忙,都会抽时间与之会面,特别是读书人。即使觉得满意,也会给钱让其回家。可见其求贤若渴。在面试中他所关注因素有四点:面相、言谈、举止,进而揣摩其心理和性格。面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古代人极讲究面相,这个我们先不去说它。对于武将来说,除了武功之外,曾国藩还极其关注其性格是否稳健成熟,内心是否诚实可靠。而对于文官和幕僚,曾国藩则特别关注其言谈举止。只要跟对方聊上几句,便可判定对方是否为可造之材,或可以差遣。由于曾国藩此前做过多年的会试考官,对读书人的性格和心理极其熟悉,甚至三言两语便可知其分量,决定是否留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准确推测对方的动机。

重金聘用  对于相中的人才,人才却不一定愿意跟随曾国藩。典型例子就是会洋文、懂外国行情和武器制造技术的人才。曾国藩非常清楚,这类人是将来大清国繁荣图强所必须的;而且见过世面,与一般人的要求和志向也不同。因此,不能循规蹈矩,以各种旧规制去束缚他们。干脆给与他们充分的资金预算,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把国外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治国理念传授到国内,以实现夷人之技以制夷。此外,对于国内的一些能人义士,也是采用重金的方式,同时用救国图强的原则相吸引。有一个例子,曾国藩对于人为有才华的人,不管暂时有没有差事,一律每月给与三十两银子的供奉。使其能死心塌地跟随文正。

动之以情  对于相中的人才,光有高官厚禄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足够的跟随曾国藩、并为其出力的理由。典型例子就是将来成为水师提督的彭玉麟。他非常精通**作战,是难得的水师军官。但他却是一个痴情男人,想为一位已经去世的情人守坟一辈子。曾国藩得知后,当即以两江总督的身份亲自前往彭玉麟的住处,请他担任水师提督的职务。这已经让周围的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个区区草民,居然劳烦两江总督亲自出面?!曾国藩的真诚深深感动彭玉麟。之后,曾国藩还亲自做媒,为彭玉麟相了一位幕僚的妹妹作为他的妻子,彻底打消了彭玉麟的念家之忧。为将来彭玉麟的水师能顺利攻下金陵外围重要前哨安庆城打下了坚实的人情基础。

建立人才吸引平台  为了平定浙江、安徽的太平军,继而孤立金陵,曾国藩需要诸多将才和师爷,才能赶在满人之前攻下金陵城。曾国藩广发英雄帖,公开邀请天下能人义士加入湘军,抗贼立功。也就是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广纳人才。由于曾国藩打着“为读书人创造开恩取科机会”的口号,身边聚集了众多能人,吸引了众多有才之士。这倒不是因为曾国藩需要这么夺得人才,主要目的是从舆论上拉拢“知识分子市场”,从而孤立太平军。  通过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加上曾国藩早已名声在外,读书人和老百姓都趋之若鹜。有能力的读书人加入曾国藩的幕僚群,老百姓则加入湘军,为曾国藩提前攻下金陵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训练和重用人才
  训练人才  训练人才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对于那些非常有计谋才华的人才,曾国藩通过加强沟通的方式,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纳入政治统治阶级,目的是让他们在某些方面能独挡一面;第二层,对于那些有专才的人,则曾国藩主要是训练他们全局性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希望他们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能出谋划策,出奇制胜。 曾国藩训练人才的方式也比较特别。从几件小事中便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第一就是曾国藩每次吃饭都同幕僚们同桌,然后就是谈古论今、战略战术、吟诗作赋。一方面是展示自己诸方面的才华,好让下属会意,增强在下属面前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则是有意训导他们,指出不足,扬其所长。因为那个时候,曾国藩已经意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眼前的这批精英的知识太缺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而社会科学知识又太片面,只讲究孔孟学说。故曾国藩每每利用空余时间向下属请教国外的技术情况,同时又亲自传授给土生土长的国内人才。为了培养人才,最有名的举动就是精心挑选并资助了几十位十三四岁天资聪颖的男童送到美国去留洋。著名铁路设计师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重用人才  曾国藩对于选中的人才,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与太平军交手并失败多次之后,曾国藩意识到自己不是指挥士兵冲锋陷阵的料。为了扭转败局,曾国藩毅然将队伍中有眼光、会武功、能打仗的士兵和幕僚提拔到副将职位,这是那些农民和书生出身的人想都不敢想象的事情。他自己只负责大体的战略任务安排、保证军饷供给,打仗具体事宜则由这些副将们全权负责。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湘军连打胜仗,大大鼓舞了士气,也让曾国藩意识到人尽其用的好处。之前曾国藩自己指挥作战时,顾虑颇多,对太平军的很多小把戏和阴谋诡计认识不足,总是吃败仗。而让那些农民和武夫出身的人来具体指挥战斗居然打了胜仗,一是因为这些将官加官进爵之后,作战英勇异常;二是他们与太平军一样,同是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武夫出身,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三是他们没有像曾国藩那样书生气十足,毫无顾虑,反而作战效果很好。  有了“自己管战略,将官管战术”的军事原则之后,曾国藩大胆提拔下属,使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攻克金陵城。  从曾文正公的实例来看,其实很早之前我们的祖辈精英们就在用面试——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的整套方式在管理人才。而且比现在大多数人都做得要好,做的灵活。只是没有按照西方HR管理的方式系统的将其进行阐述而已。
  故,与其说是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军,还不如说是曾国藩网罗并管理好了打败太平军的诸多将领和军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国藩的HR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