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闪辞”背后的就业质量之忧
大学毕业生高比例“闪辞”现象,耐人寻味,一方面,似乎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对职场生活的不适应,高校的教育教学难辞其责;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闪辞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单调乏味和工资待遇不理想,这又说明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政府、社会和企业,更应该反思。当然,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企业共同给力。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就业状况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更是国家制订各项就业政策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初次就业率”统计,都仅仅是从数量角度作简单反映。在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核心使命的当下,大学生就业也应该从提高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没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统计和评价,无疑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至少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方面的内容。就业质量涉及就业者与就业岗位的适配性问题,对一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就业质量低下,往往导致工伤事故频发,劳动纠纷不断,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而这正是我国就业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所在,不仅大学生高比例“闪辞”,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实质就是农民工对就业质量“用脚投票”的结果。
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总量矛盾突出,每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都超过2000万人;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又已经十分明显,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不仅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不仅沿海短缺,内地也短缺。如果不解决好就业质量的问题,不仅会造成事实上的人力资源巨大浪费,还会滋生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为何不高,经济转型为何如此之难,就业质量不高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业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提高就业质量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但又不能必然关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负主要责任;提高就业质量,政府与社会该负主要责任。高校立即可以做的工作,除了多开展职业前瞻的相关课程,加强就业辅导,尤其是就业心理的辅导,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实习、见习之外,十分有限。而政府与社会,可以努力的空间更大。就业质量不高,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提高就业质量短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法,反就业歧视方面的立法、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完善工资保障方面的立法等等,以刚性的法律、有效的监管促使用人单位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轻松的组织氛围,明朗的职业前景、晋升空间和丰厚的薪酬激励。当然,提高就业质量,最根本的措施,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