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网
标题:
对话海归王伯庆:今天我们如何创业
[打印本页]
作者:
秦辉
时间:
2010-11-22 20:15
标题:
对话海归王伯庆:今天我们如何创业
2010 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再次吹起了重才、识才、聚才、用才的强劲东风。自2008年中央推出“千人计划”以来,已吸引了 82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新华网近期推出“对话海外归国人员”系列专访,海归们将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为越来越多致力于回国就业、创业的海外留学人才提供借鉴参考。 北京11月22日电“我希望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帮助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2003年,中国就业市场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远在美国的留美博士王伯庆就注意到了国内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久后,他便回国创立了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用四年时间建立起一个高校管理咨询的民间智库,填补了国内教育咨询产业空白。
市场供需不匹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新华网: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一直是网络关注的热点。您作为一直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专家,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您又是如何参与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
王伯庆: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就业数量问题是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含量偏低导致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低,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以及供大于求的专业盲目扩张等。就业数量不是长期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等教育生源下降必将得到解决,当前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生源下降趋势。但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必须通过改进高校教育才能解决。就业质量低是由于在大学生受教育期间没有学习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或者没有培养出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造成毕业生的薪资低、专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专业对口率低、职场磨合期长等。改进教育不只是高校单方面的责任,还需要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就是改革。麦可思作为民间智库,看到其他机构所看不到的问题,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参考,也为高校评估培养质量提供帮助。
新华网:您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在美国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您从国外引进了哪些先进的研究经验?
王伯庆:在美国,大学请第三方机构给自己做调研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毕业半年后的短期调研、毕业3-4年后的中期调研和毕业10年后的长期调研。但是在中国,这样做的高校还是少数。 2006年,麦可思引进了国际水平的职业分类、基本能力和核心知识分类系统,开发了答题软件系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跟踪,实现高达 50%的回答率。基于国际社会需求研究的理念和经验,我们建立起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跟踪系统,这套跟踪系统包括问卷与回馈软件系统、基于IT 技术的领先调查技术、数据清理和分析系统、数据诊断分析系统。
“高龄海归”为啥选择创业?
新华网:您曾被网友戏称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因为与许多归国创业的人不同,您2006年从美国回来时已经52岁了,是什么促使您当时选择回国创业?
王伯庆:其实,我一直都想回来,直到 2003年女儿进了大学,回国全职工作有了可能。此外,2003年发生的两件事使我萌发了回国创业的念头。一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毕业了,大学生就业开始成为问题。二是,由世界银行参与、在1986年就启动的一项关于职业与能力的研究成果终于在2003年开始试用,这项成果为美国研究高等教育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美国的咨询公司便开始对美国大学提供就业跟踪研究的服务。他们跟踪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能力和知识对工作的满足程度。大学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来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我一直对教育和就业问题都很关注,想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就业研究经验来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把调查研究结果反馈给高校,帮助高校了解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使高校能够按照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以提高质量。我回国一开始做教授,如果不创业的话不会这么辛苦,但我想更直接更快地影响社会,以学者的探索精神,以企业家的实干行动,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咨询这块空白的产业中开创一个全新的事业。
新华网: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职业技能培养应该贯穿于高等教育过程中,麦可思公司将如何满足高校这些需求?
王伯庆:麦可思正在对相当一批高校进行就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C9院校、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以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类型不同,我们的研究方向也会不一样。例如,对于顶尖大学,我们会关注它们和国际名校之间的比较;对于985和211类型的院校,毕业后读研的学生比较多,我们会关注他们在本科阶段的学术准备情况。
创业者需要傻呼呼的乐观+到了黄河心不死的执着
新华网:刚起步时,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您是怎样吸引到第一批风险投资的?怎样掘到第一桶金?
王伯庆:2006年元旦,我回国后去西南财经大学做特聘教授。我当时想做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调查,需要近千万元的投入。西南财经大学协助我引入了第一笔商业性风险投资,2006年10月,麦可思公司成立,取名叫MyCOS,代表My China Occupational Skills(我的中国职业技能)。我称麦可思公司的起步为“一、二、三,开步走”,是因为麦可思是从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电脑起步的。创业的过程非常艰苦,如果事先知道这么多困难,我肯定不创业了。所以创业者要有傻呼呼的乐观,还要有到了黄河心不死的执着。最困难的时候是在2008年,公司搬到北京,原来谈好的第二笔投资款没有了,开支又上去了。由于前三年麦可思做的调查研究全部是公益性质的,最初的投资很快花完了,然后我就开始垫进自己的储蓄,找朋友借钱。我很怕打开E-mail后看到又有职工因薪资没落实辞职。2008年,我们的IT团队集体辞职,理由是太累。当我们支撑到2009年时,金融危机来了,全国都重视大学生就业,开始有高校付费请麦可思做数据分析。创业到今天,我遇到很多困难,靠的就是坚持。大的事业没有投机可言,执着和寂寞才是唯一的法宝。由于坚持,有更多的人看到了麦可思的工作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政府教育管理者、高校参与到麦可思做的高教跟踪研究工作中来。
新华网:我听说你的公司就聚集了不少优秀的80后人才,那么您怎样吸引和留住人才的?
王伯庆:麦可思是一个80后的创业乐园。麦可思团队则是一群有热情和活力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多都毕业于世界名校,有一位从杜克大学毕业的员工,甚至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就拎着行李走进公司大门。大家在公司内部组织话剧社、体育俱乐部;大家集体聚餐、娱乐和免费出国旅游;每个月公司都会收集员工建议,大到公司的发展,小到办公室冰箱里的食物,这些使麦可思更像是一个互相交流、享受生活的场所。校园式的开放与参与文化吸引和留住了人才,但是,真正吸引和留住他们的是这份事业本身的重大意义——改变中国教育。
海归创业应坚守“剩者为王”
新华网:结合您和其他海归朋友创业的经历,您认为归国人员回国创业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归国创业人员遇到的共性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王伯庆:现在回国创业对海归来说,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黄金时期,有志于推进中国进步的海归应该选择回国创业。海归回国创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先进的技术、不同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劣势在于对国内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不适应、不熟悉,会面临融资、招聘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实,归国创业人员并没有比其他创业人员面对更多困难,主要是要调整心态,回国前应该有一个计划,准备做什么,实现这个计划可能的资金来源、可能遇到的困难、所需要的团队,以及面临的市场。此外,创业者一定要学会坚持、专注,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要坚守“剩者为王”的信念。创业的领域一定要是自己非常擅长的,不能看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要有社会需求。创业者要在创业前对自己将要进入的产业、行业有前瞻性的认识,要清楚如何让自己被市场所认识,以及如何向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
人物小档案:
王伯庆,生于四川成都。在中国获材料工程学士和工业经济管理文科硕士、在美国获统计学理科硕士和经济学博士。曾当过工人,助理工程师,讲师,资深经济学家,现任麦可思公司首席科学家,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及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被专家和媒体选为“2009年腾讯回响中国三大教育年度致敬专家”。
欢迎光临 常人网 (http://changjo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