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3 23:05:07
|
只看该作者
去年10月,马盛利(化名)离开了一家瑞士在华银行。他说这是一次“文明”离职。离职并非“自愿离职申请单”所说的“个人原因”,那时金融危机爆发,裁员显然势在必行——主动与否都必须走人。
做好最后的扫尾工作时,马盛利觉得这样挺好,一直以来,工作就是自己的全部,即便是节假日都没有好好休息过。他准备告别金融业一段时间,“离开 理财顾问那份工作或许是最好不过的事情,终于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了。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规划,很疲惫,压力太大,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 朋友,精神生活质量很低。”
拿了几乎相当于半年薪水的经济补偿金。马盛利对老婆说要“充电”改行,但实际上,马盛利离职后却只是坐在家里,看书、上网、发简历……
半年过去了,马盛利一直没有面试机会,他老婆沉不住气了,试图在职业问题上给老马出些主意、找些机会。终于,有一家国内银行愿意给老马提供一个 理财顾问的岗位,但是薪水却只有之前薪水的四分之一,马盛利回绝了这份工作(自尊心使然),而这个回绝也使他的婚姻关系陷入紧张——虽然二人有些存款,但 是由于老马一直以来都是拿钱养家的,而现在老婆必须承担起家庭财务的重担,二人开始为钱发生争执。
争吵、指责、猜疑使得婚姻状况急转直下,即便两人暂时的和好,颓丧又不甘心的老马也不曾接受老婆的建议去参加培训或者转行,反而只是不断向她诉苦,这让老婆感到越来越厌烦。老马认为老婆已经失去了对他的尊重和感情,老婆则对老马感到非常气愤和失望。
专家罗月儿点评
增加自己的“可雇用性”
从公司的角度而言,以自愿离职的方式省下人工成本,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它似乎降低了一些员工负面的心理影响。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表面上, 员工的确有一些选择的机会:看起来较公平,而且越快走的人领的就越多。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欺骗了员工与社会大众:坏消息就是坏消息,不需要用糖衣来包装。
管理层应该停止这种处理方式,而身为公司员工则应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好好思考如何增加自己未来的“可雇用性”,大家应共同诚实面对景气不佳的事实。
无论你是被人踢出去,还是自己漫步踱出来,对许多人来说,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如果将失业,今后你要做什么?
员工真的有选择吗?
事实上,大多时候员工并没有选择。选择是一种假象:有些人会被“暗示”或“提醒”要接受这个方案,如果现在不接受的话,以后可能会更惨,如面临 第二波的资遣;有些人想要选择这个方案,但是老板或更高主管层却努力慰留;有些人预期他们的工作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消失,所以趁机离开,这样风险较低也 较有面子。
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从中得利。例如:本来就打算转换工作的人——有些人想转换更符合需求(如多一些自己的时间)或更符合自己兴趣/技术的工作,也 有些人正想继续进修。但是这些都需要时机的配合,尤其是对于打算转换工作的,值此经济萧条之际,机会更少。一般而言,真正能有所选择的,是在家庭上负担较 少、较没有经济压力的,只会有极少数的人是赢家。
经济压力下的冰山
在经济压力下,我们更需要去检视的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如“缺乏自信”—— 那些被“建议”接受优惠辞退方案的人往往会自问:为什么是我?一定是 我的技术或作事效率不高。这可能是一个自我检视或自我警惕的机会,但更容易引发的则是难以回复的信心危机。另外,随着失业的时间渐长,内在的焦虑也愈加严 重,尤其是中高阶的主管,相对的外部机会较少,失业时间可往往长达两年。表面上,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到处旅行,或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事实上,逐渐增 强的焦虑感却严重的伤害着自己,这是一种相当痛苦的过程。
失业的痛苦不仅止于一人,还可能伤害到深爱他们的家人,另一半若有工作的话将成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同时伴侣或其它人也不知道如何去支持面临失业痛苦的家人。
先想一步:你可以做什么?
采取“自愿离职”方案的公司背后其实隐含更大的危机:即在产业中成为输家的公司接着会采取的是:无薪假,资遣或以更严格的绩效标准缩减某些工作。
已经面临失业的人:
有所贡献:失业的痛苦无法靠表面的忙碌来疗伤,而要能有所贡献,不管是完全的义务性质或是仅有少数薪资的工作,有所贡献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否则就算表面很忙,仍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的心理。
自我充实:学习一些对未来职涯有所帮助的技能。最好这种学习是能立即有所产出,因为马上学以致用就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还在工作岗位的人:
停止因担心而变得更保守:许多人因为担心情况更糟而处于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相反的,应该看看你如何可以为工作、自己或身旁的人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停止骄傲和天真的想法:天真地以为这只是短暂的经济不景气,很快就会恢复。这是错误的——现实是坏的景气循环将会持续且不断地出现……
各地“肥鸡餐”一览
在香港,在公司的建议下选择主动离职的人往往会得到远远超出法律规定的经济补偿,因此俗称“肥鸡餐”;超出经济补偿,但补偿并不是很优厚的则被称为“白鸽餐”。
举例来说,2009年2月底,微软针对雅虎的收购战如火如荼。雅虎将采用“雇员大肥鸡餐计划”,高级官员裁减可补24个月薪,试图通过用增加成本的方法阻挠微软收购。
据香港媒体报道,雅虎全职雇员可得至少4个月遣散费,而高层行政人员则可得到24个月遣散费。雇员只要有良好理由(good reason),离职或是被炒就可得这些遣散费。
在新加坡,最近教育系统推出肥鸡餐,主要是面向那些资历老、长期没有升职、不能跟上教改步伐的教职员工,在新加坡国内引发争议和抵抗。
在美国,每逢经济低迷,企业除了推出裁员、无薪休假,也会推出自愿退休的“肥鸡餐”供“资深”员工选择。举 例来说,自2009年4月起,《华盛顿邮报》公司已推出了今年内的第二轮“肥鸡餐”。华邮公司的“肥鸡餐”是给年资高、没升职的人吃的——针对50岁以上 或入职超过5年的员工,目标部门包括编采、制作、发行以及少量广告部和信息科技部职位。
2009年1月美国迪斯尼在1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三向近600名高层发出“自愿离职计划”信件。迪斯尼此次提出的肥鸡餐面向美国主题公园部的高 层,目标包括董事、副总裁和高层的职员,主要是薪酬达6位数字的高级职员,限期是2月6日。迪斯尼并未预算此次的肥鸡餐可为集团节省多少开支。迪斯尼亦未 透露裁员的目标,但却在信中向高层表示,假如未能达到目标,便要推出补偿金额较低的非自愿离职计划。
在澳大利亚,大部分的员工都对“肥鸡餐”感到恐惧,但是也有人趋之若鹜:近期澳大利亚一些公司行政人员吃“ 肥鸡餐”引起民愤,例如将厂搬往中国的太平洋品牌制衣公司,前老总离职时获得340万澳元。按澳洲法例,公司董事合约终止时,可以获得每年报酬七倍的酬 金,毋须股东批准。2009年3月20日,澳政府拟立法阻止大吃“肥鸡餐”,提出“肥鸡餐”超过一年的底薪便需先得股东的批准,若老总离职时胆敢狂吃“肥 鸡餐”,将来会被刑事起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