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最后的时间表尚未公布,已经可以预计的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必阻力重重。 据媒体披露,政府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4000万“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
据了解,面对我国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的现状,中央制定了“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的改革指导思想。即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这样,在千呼万唤和长久的等待之后,难产的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终于出来了。这让我们欣喜,毕竟其对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调整公共资源再分配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如此,从长远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改革还会大大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并释放社会的需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好处和刺激作用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没有一项改革是轻松畅快的。虽然最后的时间表尚未公布,已经可以预计的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势必阻力重重。笔者认为,这个阻力主要是来源于三方面的:
一是由于利益因素,会造成个别上级主管单位对效益高的事业单位的“不撒手”。二是单位作为一个封闭的体系,每个单位事实上相当于一个“独立王国”,单位组织在人、财、物支配权上拥有自主性,使得缺乏对单位组织行为的监督,其腐败形成的利益群体自然会抵制改革。三是由于中国单位的特殊性,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单位依附国家、个人依附单位的依附链条,因此广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会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和单位情结抵触改革。
而第三点是我们最为害怕看到的,因为总数超过4000万人的改革直接人员是极其庞大的,而算上其家庭等相关人员,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人数甚至是要破亿的,放在个别事业单位集中的地区或辖区,其人数从法律角度讲有可能整个掀翻当地人大。所以,一下占据全国人口数量十分之一的人数涉及到改革中来,他们如果出现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而如何避免和化解这方面的问题与矛盾就成了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关键所在,那么政府具体应当怎么应对呢?
首先可以预计的是,政府在改革的方案中,必然会在不降低或大幅降低相关人员待遇的情况下来推进改革,这是此次改革的经济基础。
其次是要继续大力推进单位的“去全能化”,优先解决“单位情结”。中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诞生几乎都是源于单位的“全能化”,主管单位往往为了内部的文化教育、技术培训、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等福利成立了林立的下属事业单位,形成了单位办社会的现状。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决不能简单把它们全推到社会上去优胜劣汰了事,一定要先解决好人们的“单位情结”,改变人们从住房、到调节纠纷、再到恋爱离婚都依赖于单位的现状。在过渡阶段,可以通过捆绑或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的方式实现依赖的逐步消退;而从最终结果看,仍要将其福利量化为货币,通过社会向其购买原先免费提供的福利内容才是最优途径。
最后是要保障改制后单位的政治参与权力。国人离不开单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一方面人们的政治学习、国家的政治动员都要通过单位组织来实现;另一方面单位是个人自下而上政治参与的连接点,例如在人大选举中,某些选区就是一个单位,诸如北大、清华等高校一般都会直接拥有区人大的三个名额。因此,单位作为现阶段和长期之内政治参与的主要场所,要从政治权利上保障其改制后成员的参与度和权力等级,才能从最大限度上争取其支持。
鉴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艰难性,其时间表极有可能会是十年乃至以上的长期计划。对此,我们倒是希望不要太快,但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来执行。因为如果操之过急,很有可能会激化改革群体与政府的矛盾,届时万一出现由点到面的各行业、各类别全面抵触情绪爆发,不但事业单位的改制将会受到影响,其相应承担的行政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和政治功能都将会出现问题,中国也会成为下一个法国。而只有随时留意改革中相关群众的情绪和诉求,并进行适当调整,改革才会顺利开展下去,事业单位改革也就不会比其时间表还难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