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常人网

查看: 19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菁菁校园] 职业生涯规划的典型人物诸葛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1: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的典型人物诸葛亮 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成就,下面为您带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典型人物诸葛亮的详细内容。我们还为您提供职业规划心理,职业规划指导等更多关于职业规划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他集智慧、忠恕、正直、谦洁于一身,是世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偶像。可惜,诸葛亮人格中有相当的完美主义品质,这使得他在处事务求尽善尽美,不容马虎,凡事放心不下,终而成为一个悲剧人物。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情结表现出来。

  一、效忠以死情结

  依照陈寿之《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生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白帝城托弧是中国代君臣关系的一出绝戏,这前一半戏是由刘备唱的,因为他巧言托孤,给人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而这后一半戏则是由诸葛亮唱的,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在刘备病榻前的誓言。

  换言之,刘备的一番临终之言使诸葛扣上 “效忠以死情结”。它使得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所以诸葛亮可以心甘情愿地夙兴夜寐,日现万机,意尤嫌不足。而当他听说司马懿评论他“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时,泣曰道:“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效忠以死情结”有多深。

  由此,诸葛亮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度外,只要是能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就报效这对先帝的一片忠心。如此算来,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报答主公对他的无限信任,二是为后人树立一个榜样,激励他们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诸葛亮的聪明,也在体现在对死的态度上。

  二、克复中原情结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已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诸葛亮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追求克复中原之大计,也在于他怀有“克复中原情结”。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以管仲、乐毅自许。诸葛亮虽在隆中躬耕陇田,却尽晓天下大事,他在寻找可以使自己施展抱负的主子,而这个人一事实上要性刘。而当时刘姓权势人物只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此二人皆无大器之像。所以诸葛亮其实早已注意到了刘皇叔的存在,使其三顾而相见不过是想吊吊他的胃口,试一试他的诚心。一旦刘备表现出了其诚意,诸葛亮即以三分天下之大计指点刘备,使其顿有如鱼得水之感。于是一代君臣相依的楷模即这样出现了。其实诸葛亮期盼刘备之心一点不亚于刘备期盼孔明之心。

  诸葛亮辅佐刘备,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可惜刘备中道故去,于是克复中原的重任就全落在诸葛亮一人身。诸葛亮日夜图报答先帝之恩,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及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使他们成为贪图安逸,纸上谈兵之徒。但在诸葛亮心中,中原一日不克,他一日就不心安。诸葛亮“克复中原情结”之深可谓到了强迫意念的地步。

  可惜诸葛亮每次出兵都要绕道祁山,先攻长安而后望洛阳。而人们稍稍看看三国时地图便知,祁山一带不光山高路险,而且尽是不毛之地,周旋起来十分不便,根本不宜做长久打算。但诸葛亮还是不辞劳苦,八年间六出祁山,结果将自己的性命也答了进去。其实,若是刘备在世,也未必会有六祁山之举。诸葛亮出山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病殁也是在克复中原途中。其“克复中原情结”之深,令人泣下。

  相比之下,东吴君臣,虽国势强过蜀汉,又据有荆州之战略要地,却从不言克复中原之事,而是随遇而安。由此,在东吴做臣子比在蜀国轻松得多。难怪诸葛瑾会有机会好好调教诸葛恪,结果父子皆成为东吴之权臣。诸葛瑾并不比乃弟功勋卓越,但其子诸葛恪对东吴政坛怕产生的影响绝不是乃侄诸葛瞻所能相比的。也不知诸葛瑾、亮两兄弟九泉之下怎样讨论这件事情。

  三、云长—文长情结

  诸葛亮死不瞑目之事是未能克复中原,而克复中原未成的根源之一在于关羽失荆州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诸葛亮对关云长有一股说不出的失望感。

  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傲上而不凌弱,终误大事。然而蜀营中却有一人从像貌到性格都神似云长,这就是魏文长。《三国演义》第53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1回介绍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而《三国志》卷40《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所以,魏延之为人与关习几近相似,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亦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此外,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习贵为主公二弟,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而魏文长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潜意识中是在宣泄对关文长的怨恨。

  关云长不贯彻诸葛亮之“东各孙权”的策略,使之腹背受敌,失了荆州,使刘备、诸葛亮之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之大计受挫。云长人之已死,不可追究,可文长说话办事有如云长复生,能不使诸葛亮心生厌感吗?特别是诸葛亮每每出川,都要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而如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里,诸葛亮能不烦恼吗?

  诸葛亮之云长一文长情结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然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感来。所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其实也是在打击关云长当初的自傲气焰。诸葛亮明知蜀军除了自己当数魏延最有智谋,却在临死故意举魏延的敌对头杨仪做主帅,这分明是在逼魏延造反!

  想来这都是诸葛亮之云长一文长情结怕酿下的祸根。

  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心理分析

  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完美化身。但在诸葛亮的完美形象背后,业邮他几多难言的无奈。诸葛亮自知人寿有数,只能靠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后人去继承他的遗志,这当是他最大的无奈。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使他做事务求尽善尽美,不容出半点差错,也不敢承担任何风险。他宁肯自己劳累致死,也不愿有一丝放松,更不敢大胆的放权于属下。这一切给诸葛亮创造了几多辉煌,却也使他蒙受了一些不该有的损失,丧失了一些大好的机会。

  可惜人们看诸葛亮只看其人格完美不看其人格缺陷。诸葛亮不是一个完人,这正如陈寿评论时所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http://zygh.studentboss.com/html/jljq/2012/0412/4052.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2-5-3 22:03: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学习了,感谢分享
板凳
发表于 2012-5-4 07:57:3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常人(常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03978号-1  

GMT+8, 2025-1-11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