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国,发展之路高歌猛进,成就传奇的同时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民生建设可圈可点,亦有问题待解决。 中国这十年
编者按
十年中国,发展之路高歌猛进,成就传奇的同时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民生建设可圈可点,亦有问题待解---“做蛋糕”与“分蛋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当之无愧成为这十年的第一主题。
十年里,国际社会气候多变,中国模式拯救论与中国威胁论的鼓吹和散布都给长期韬光养晦、埋头发展的中国设置了需要应对的“环境问题”;国内社会借助中文互联网的飞跃发展,让民意参与有了机遇与力量,而通过规范走向良性发展是这种力量接下来的“转型”课题。
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综观这十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按照既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刊梳理了指导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形成脉络,以及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大事件,以此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并解读我们的过去十年。十年,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执政党和国家的历程,有启示,有激励,也有深思。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正是站在过去岁月的基石之上,向国家、政党的未来敞开期待与邀约。
中国十年纪事
如果对10年前的中国老百姓说,2012年的中国享有如此“礼遇”,多少人会相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芦垚 | 北京报道
2012年7月底,伦敦奥运会前夕,一篇题为《感谢上帝,中国放弃了2026年世界杯》的文章急速走红。英国记者罗伯特。弗丘以幽默语气写道:“在未来20年里,只要中国人不出手,整个银河系都不再会出现一届能被称为完美的,规模宏大的运动会了。”
弗丘的英国式幽默固然夸张,严肃的《经济学人》可不开玩笑。2012年,1月28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首次开设了中国专栏。对于这家全球财经媒体权威来说,这是70年来它第二次给一个国家开专栏,前一个是美国。
如果对10年前的中国老百姓说,2012年的中国享有如此“礼遇”,多少人会相信?
时间回到2002年。新华社评出的“2002年十大国内新闻”大多事关“发展”:
比如,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经济增长率达到8%,“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而2011年的中国坐拥47万亿元的GDP,这个数据却不在当年十大国内新闻榜单之列---对经济增长,中国人已经“习以为常”。
再如,2002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美元;外贸排名由世界第六位升为第五位;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居全球之首,成为世界吸引外资第一大国。
就像这些淹没在统计文献中的数字,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回望2002年的中国,少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符号。那时的中国像一辆在赛道上全速发力的赛车,速度极快,无暇他顾。
200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之前的提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这是一个全新的目标。这个目标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涵义?要实现这一目标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很快,答案逼近眼前。
非典启示录
2003年来得突然而猛烈。
2002年底,非典在广东首发。后来的事实证明,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无知。
2003年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为非典疫区,而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4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是安全的”。
到当年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并不足以显示当年病毒造成的恐慌。对于上任不久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说,考验空前。
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4月20日。这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向记者通报情况:“截至4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非典病例1807例,其中,北京339例⋯⋯”5天前,官方披露的北京SARS确诊病例仅37例。
并非疫情突然失控,高强很快给出答案:“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
4月20日晚,新华社发布通告: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的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的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两天后,孟学农请辞北京市市长职务的申请获人大通过。
中央此番决定被舆论评价为扭转乾坤之举。4月20日之后,全国各地每日全面公开疫情,此前因隐瞒造成防疫之战的被动局面迅速好转。到5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的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整个过程中,此前颇为被动的政府大大得分。
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衍生了众多社会乱象。坊间偏方层出,包括煲醋和喝板蓝根等,导致市面上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强震引发海啸和核危机之后,类似的抢盐风潮再次上演,网友调侃中国人是“盐荒子孙”。相隔近十年的闹剧重演,引人深思。
非典给中国最大的启示,并非卫生和医药知识。
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从八个方面对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经验、获得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他说:从长远发展看,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宣传舆论工作、狠抓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增强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强中共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从这场灾难中得到的“以人为本”的启示,融入了执政党的最新执政理念。对于其后十年的中国,这一启示弥足珍贵。
在2003年、2004年,除了非典,还有一些事件扰动中国人的神经。和非典一样,这些事件都有着某种启示意义。
“哈尔滨宝马案”发生在2003年10月16日,苏秀文驾驶宝马吉普造成一死12伤的惨剧。消息一经公开,传言相伴而生,虽经官方辟谣,但呼吁严惩与担忧不公之声依然在坊间持续,案件审理和争议延续至2004年。
十年中,与哈尔滨案相似的舆论争议事件绝不鲜见。一起交通事故、一件民事纠纷,都可能在贫富差距和官民矛盾显性化的背景下,裹挟着谣言迅速发酵。
另一记警钟敲响在安徽阜阳,2004年,上百名婴幼儿因饮用劣质奶粉成了“大头娃娃”。
而让中国人谈奶色变的事件则发生在2008年。奶粉产销量连续14年实现全国第一的三鹿在这年被发现含有三聚氰胺,这个化学名词自此家喻户晓。
食品安全在随后几年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心头大患,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餐桌丰富多彩,麻烦防不胜防,更多更好对应着更担忧更疑惑---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这是个不大不小的缩影。
大国前奏曲
事实上,检索这十年的开端,让中国人开心的大事着实不少。
2003年,中国第一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杨利伟成了中国的加加林。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踏出了过去十年中国航天事业黄金期的第一步。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跨越;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升空,中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中国宇航员首次出舱活动;2011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两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敢上九天揽月之外,地面上的中国也以惊人的速度在各个方向上成长为更加重要的国际力量。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总数首次排在第二,此前的奥运金牌榜头两名常年被美俄把持。这次突破,为2008年中国成为金牌榜新霸主奠定了基础。
同样在2004年,发生了另一件让国内舆论兴奋的事。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个人电脑)业务。仅仅在20年前,联想还只是IBM这个IT领航者的一个中国经销商。
很多人认为,上述事件是一个象征。正如后来吉利收购沃尔沃,TCL收购阿尔卡特一样,中国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本身就是中国经济走向强大的有力证明。
宏观数据更直观地说明中国经济水平的迅速上升:到2006年11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形象也有了新的注解。2006年,陈冯富珍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58年来首位担任总干事的中国人。香港媒体说,此次选举结果说明了中国在外交上的实力,也显示其在国际舞台上将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
就在这几年间,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吹捧”成为一种现象。
2005年1月,英国《泰晤士报》刊发了该报前总编的一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5月6日,《纽约时报》发表社论《一个崛起的中国》;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
在此之前,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伦敦作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演讲,认为中国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1989年,为了给陷入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提供方案对策,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了10条政策措施,即“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甫一问世,便不断被拿来与“华盛顿共识”作比较。在雷默看来,“华盛顿共识”认为,一种发展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这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在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忙开放资本市场,结果只能导致灾难。”“中国探索的这条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力量的源泉。”
雷默开启了一扇大门,“北京共识”提出之后几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从媒体界到学界,十足热闹。不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2011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说,“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中,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发展是一种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