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真是“涨”声一片。国庆节后,中国食糖价格创历史新高,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0%;食用豆油开始新一轮涨价的消息刚出,国家发改委决定自本月26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30元与220元。而最近,各类农产品和水电气等资源产品也都在或者已经完成了上涨。 今年三季度的CPI是3.6%,创下23个月来的新高。通胀的风险显而易见。有媒体这样戏称: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切入现实的语境下,给人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在涨,只有工资不涨”。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向好,国家控制通胀的信心很大,“GDP增幅多少”、“CPI是高还是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都是乏味和看不懂的经济术语,很多人甚至至今也没有搞清楚,CPI跟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切身关系。真正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是活生生的现实 ——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基础商品价格的暴涨,严重超越了工资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就构成了“负增长”,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一碗牛肉面的上涨,都可以引起舆论的关注讨论。
在频频走高的物价面前,“工资增长”显得是那么空洞和没有说服力。生活成本不断上涨,而工资收入却是相对意义上的“负增长”,民众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生存的压力下,消费的能力势必进一步萎缩。由大量投资和房地产业膨胀发展带动起的GDP数字增长,由少数富裕群体消费“扩大”的内需繁荣,因为离开了民间消费的同步增长,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资涨不过物价”是一种最大的经济风险——它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社会化体现,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的集中反映。而事实上,之所以出现“工资跑不赢物价”的现象,追根究底,原因正在于工资增长与物价指数增长的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刚性调节的制度——说到底,还是社会分配制度存有缺陷。
在未来的“十二五”中,如何彻底消弭和化解“工资涨不过物价”的经济风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