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常人网

查看: 13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职场攻略] 上善若水——管理者的品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1:2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第八章从水的智慧,集中讲了一个懂得"道"的圣人应当具有的品格: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从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道"主张虚静至柔,而水最具有这个品格,所以懂得"道"的圣人(用今天的话说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学习水的智慧,水是万物生长和人民生存、社会生产所必需,它滋养利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且总是处在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处世要安于卑下,心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为政要有条有理,办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像(圣人)那样)与物无争,所以就没有过错。
  
  《老子》说的这段话,细细咀嚼,可以理解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有"七善"的品格。
  
  
一、"居善地"。
  
  居善地的原则,对管理者来说,在社会上和企业里选择自己的位置是应当低姿态,选择艰苦困难的地方和岗位,在这种地方和岗位上,可以受到磨练,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孟子说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也曾说过:"昔西伯囚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先贤是当时形势迫使他们处于恶劣低下的环境,从而有不朽之作。
  
  处众人所不愿处的恶劣处境,还可以保全自己。楚令尹孙叔敖嘱其子,不要接受楚王封以沃野之地就是一个好的范例。孙叔敖辅助楚王称霸,清廉自守,家无余财,将死时嘱其子孙安说,你碌碌庸才,楚王封你官爵,不可接受,如果封给你很好的土地,你当固辞,辞不掉,可以要求把瘠恶的寝丘之地封给你。孙安遵其父命,不接受楚王封给他的"工正"之官。因孙叔敖为相数年,一钱不入私门,死后家无余财,孙安砍柴为生。楚王得知,欲封孙安万家之邑,孙安固辞,秉承父命,只受寝丘四百户之地,因其贫瘠,无人争,后十世不绝。孙叔敖"居善地"的智慧值得后人深思。
  
  毛主席倡导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曾经指引几代党员和干部自觉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焦玉禄,孔繁森等为代表的优秀党员和干部的事绩是广大人民耳熟能详的。
  
  
二、心善渊
  
  "渊"是《老子》用来形容"道"的概念,称"渊兮似万物之宗","心善渊"就是指懂得"道"的统治者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能够顺道之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古之统治者中有能成功者,均有赖于有渊深的心胸和眼光。齐恒公不计管仲射中带钩之仇以之为相,得以称霸。唐太宗重用曾经是其兄建成的心腹并曾献计以谋太宗的魏征,更可贵的是魏征犯颜进谏二百余事,切中事理,太宗均能采纳,逐有"贞观之治"。魏征病逝后,太宗非常哀痛,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已逝,遂失一镜"。项羽虽勇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谋臣勇将纷纷叛离,刘邦虽然只能将十万之兵,却能容将兵多多一善的韩信及一帮文臣武将,遂得天下。历代皇朝设谏仪大夫以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各级官员还有幕僚以备咨询,这是因为任何人知识有限,应借助于他人的智慧。
  
  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量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复杂,学科门类纷繁,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要想穷尽某一领域的知识已不可能,在浩瀚如烟海的知识大洋里,个人的知识显得何等渺小。而且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靠大规模分工协作的研究和开发群体,现代化生产和销售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经济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迈进,现代企业越来越靠团队群体,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靠独立的咨询机构提供方案,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各级管理者和领导人都不能靠个人意志决策,必须依靠集体智慧。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管理的独立研究和咨询机构如两后春笋,蓬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各部门均设有研究机构,大企业也有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力量,但是独立的民间研究咨询机构尚不发达,企业的咨询意识还不强,宁愿化大量的钱打广告,却舍不得拿钱搞咨询。政府部门的决策体制过于集中,重"唯上",轻"唯实"的惯性还有待改进。实行决策体制的民主化将有利于决策体制的科学化。
  
  
三、与善仁
  
  "与善仁",即交友要仁爱,广而言之,指政府机构对人民群众要仁爱,企业对员工要仁爱,这些年部分新兴的民营企业生产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工资待遇低,员工权利无保障,由于农民工的供给大于需求,怕被老板开除而忍气吞声;有的国有企业的头儿们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买断职工工龄的钱同员工的多年劳动积累不相称,其原因除转制过程的法制漏洞外,就是企业领导人没有认识到以仁爱对待职工,改善他们的工资条件和环境,保障合理的生活待遇是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试验以社会主义原则改革他自己的工厂管理,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举办托儿所、职工子弟校等福利设施,结果他的工厂生产成本远低于同类的资本主义企业,仅管他的试验当时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容而破产,但他对工人的仁爱之心对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是值得企业领导人深思的。日本企业过去实行工人终身工作制,并随工龄的增加而提升工资,营造工人视厂如家,努力工作,对日本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同时有的企业吸引员工参股,同企业利益挂钩也有助于防止熟练工人和技术员工流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虽然资本主义企业的大股东和高层管理者同一般员工是对立统一体,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如裁员、罢工),但应当看到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同一性是很重要的。我国企业领导人应吸取道学文化的精华,形成有利于团结员工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
  
  
四、言善信
  
  《老子》一书中多处谈到"信"的问题。"言善信"主要讲统治者对人民要讲诚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就是管理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性。"(第四十九章),《老子》认为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夫轻诺必寡信",即轻易许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遵守信约。要取信于人就不能轻易许诺不能兑现的事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老子》要人们警惕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真实。"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告诫统治者,政令繁苛,朝令夕改,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虚静。
  
  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都讲"信",如孙武子以吴王阖闾的傧妃练兵,傧妃们不听令而嬉笑,乃斩阖闾爱妃二人以立军令之信。商鞅变法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者奖十金以树变法之信。历代有为的统治者也重视取信于民,如魏征针对征兵政策多变,唐初政策男十八以上,简点入军,后唐太宗又出棘令:"中男以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魏征上疏谏日:"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自登极以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民?"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以取信于民。
  
  任何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都离不开诚信,否则就会带来社会的混乱。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更离不开诚信。发达国家信用经济很发达,股市、期货、期权等;更是高级形式的信用经济。仅管也有安然和安达信等公司和事务所做假帐欺骗股民和银行,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经济比较重视信用,公司不讲信用,银行就不贷款给它,股民也不购它的股票,居民滥用信卡,有不守信用的记录,就再也办不到信用卡。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比比皆是,多年前就存在的"三角债"至今未解决,企业借国家银行的钱存心不还,以致呆帐累累,厂家、商家搞假冒伪劣,坑害消费者的行为更是令人生畏,照此下去,企业、银行将如何应对入世后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保护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加速资金周转和积累,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可贵的是已有一些现代企业如浙江正泰集体等都把诚信做为企业的根本,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会做大变强,而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政府的任务就是转变自身职能,把精力放在健全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来。
  
  
五、政善治
  
  《老子》主张为政要像水那样顺理成章,有条有理,"无为而治"。当然现代社会经济纷繁复杂,政府职能不可能象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时代那样简单,但遵从客观规律行事则是一致的。在我国当务之急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主体,还农民和企业以应有的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使它们真正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顺应市场经济规律而动,政府则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下功夫,当好裁判员,而不是凭借权力乱干予市场经济主体,与民争利,否则就会像孟夫子说的那样,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六、事善能
  
  "事善能"就是要像水那样柔润通达,达到滋养万物的目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这种"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即"辅万物之自然",人君顺应自然规律而统御天下,让臣下和百姓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为-无为-无不为"的目的,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度发展,宏观的高层管理者需要有统御全局的能力,各地方和部门则需要有统御部门和地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有统御企业全局的能力,所以无论国家和企业都有一个选贤任能的问题。要有健全的。选拔各级领导者的机制,使得国家的事情,地方的事情、部门的事情、企业的事情都有相应能力的人来承担,才能办好。
  
  
七、动善时
  
  "动善时"就是行动要抓住时机,怎样抓住时机,《老子》还有精辟的论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意思是说,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和动乱解决在萌芽状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1:26:22 | 只看该作者
《老子》又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说,任何工作都必须足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急功近利,才会取得成功,这叫做慎之于始,正如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
  
  《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谚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工作快要取得成功的时候最容易松懈,必须始终抓紧,否则就会功败垂成。
  
  《老子》再从另一角度说明:"动善时"是要选择事情的难易大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难处着眼,从易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战略上重视困难,从战术上渺视困难。
  
  《老子》这些思想教我们要善于发现机遇,要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挑战,迎接挑战。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也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和演进,美欧诸发达国家从传统产业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如数控机床、高速喷气飞机,电子、卫星通讯、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核能、电站、耐用消毒品等)演进,传统工业则向日本及东亚四小虎转移,那时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同日本相近,但我国没有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而在沸沸扬扬地搞文化大革命,20年时间过去后,我国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比日本及四小虎拉下一大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奋起直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人均GDP达1030美元(2002年),正如总书记说的"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认真分析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发现对我国有利的新机,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制造业将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我国转移的趋势,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自己的核心技术,争取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并在空间科学、核能、导弹等有限领域紧跟世界水平。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很短,国有企业改革难度大,因而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经济、科技、管理势力与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限很大差距,如何吸取国际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找准机遇,发挥后发优势,争取跨越式前进,就成为我国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常人(常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03978号-1  

GMT+8, 2025-1-4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