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常人网

查看: 124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职场攻略] 你属于下流阶层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16:0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属于下流阶层吗?”日本文化研究所的三浦展就这样抛出一个惊动日本全国的概念,如今,他的问题来到了中国。

什么是三浦展笔下所描述的“下流”?当然不是我们中文词汇的习惯思维——指向道德品质,他所认为的也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在我们之前接触过的社会学(社会人群学)舶来品中,三浦展的“下流社会”绝对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在以前,大家都只知道小资、波西米亚族、BOBO族、讲“格调”的中产阶级、雅皮士、有闲阶级……这些不用脑子就值得全身投入地向往的社会人群类别。这次的“下流社会”也许是个例外,以前那些只要不必划入此阶层的,大抵都不会向往之——尤其是那些真正的上海人(很不巧的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竟然来自一个上海的出版社),它只是提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存在:中产阶级的分崩离析。都市化发展在全国其他城市之前的上海,敏感地嗅到一丝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的预兆性气味。

三浦展认为:“在这样的时代,松松垮垮照样能够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却可能会被讥讽为傻瓜,因此,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松松垮垮地生活着。然而,以团块次代(在日本指集中于1971~1974年间出生者)为中心的年轻世代今后将继续生活下去的这个社会,已经与以往的社会迥然有异了。”——我想包括电子时代带来的新断裂层所提升的高门槛以及随之结构性社会转型等。

三浦展拿人生轨迹跟登山做对比,指出一个重要的事实——为什么人类要不断攀登险峰?是因为期待着险峰之巅有令人惊奇的美景。倘若已经攀登至七成的高度,并且险峰之巅根本没有什么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却是山花烂漫,乱云飞渡,美不胜收,那么谁也不愿意花费气力去攀登顶峰的。下流社会的不求上进就跟登山是一个道理——对他们来说,买小巧而有意思的日产CUBE就够了,何必去拼搏十多年去争取一辆凌志车?生活态度的轻松化、人生热情被多种物质产品的分化,在此产生了一个剧裂层,有意志与上流意识强烈的人才愿意继续跨越这道鸿沟,向上攀登;大多数的人或者是“怀才不遇”(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绝迹了)或者是个人发展遭到困局下由于性格与周遭环境的不足而失去了向上的意志。

三浦展的研究课题并不局限于“下流社会”本身的趣味,还发散性地比较了如今在日本的几个处于热潮中的现象——如东京日本桥地区美女增多之谜(说的是在该区域金融机构里工作的金领丽人,身心优裕,既努力工作又懂得自我保养);如在大都市圈郊外的“酷女型”(那些有着花里胡哨的外观,却内心渴望做家庭主妇,向往早婚的女性阶层);如“LOHAS族”(定义大家都已经清楚,人群的定位是那些相对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收入,不过出人头地的欲念并不强烈,希望自己能为地球环境和社会幸福做贡献的人)……这些都是为了映照出“下流社会”的棱角。

依照三浦展所描绘的“下流男”有着3P的特征,分别是: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和掌上游戏机(Play Station);而“下流女”则喜欢唱唱跳跳。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中国都市中的那些年轻人的主流状态不正也是这样吗?

“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我不得不佩服三浦展,因为他所在国家的发达资本主义自由开放的市场泡沫状态的启迪,率先地发掘了一个大卫·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之中无法突破的社会主题——人群在变得孤独后,他们实际上便自动组成了一个群体,并直接地引起了社会风气,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产生。

研究下一代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传播与销售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比如一个显然易见的事实是,专门针对他们的杂志或者其他媒体都并不多,在国内,如果存有这么一群“下流社会”群体,那他们的媒体工具一定是“BT”——下流社会的人群都知道这个东西。

恰好地,我发现手头正在阅读的《NUKE》杂志正是这类型的媒体,尤其这期的主题“POLLUTED GENERATION”(姑且认为是堕落一代)正好与此呼应。这本杂志名叫“核弹头”,估计是希望自己能有爆炸性效应。

来自巴黎的《NUKE》在欧洲并非异类,我们知道英国很早便有了一本叫《DAZED & CONFUSED》(惶惑)的杂志,在荷兰存活了多年在这两年消失的《BABY!》,来自英国的也已经消失的独立讽刺杂志《Sleaze》……在当年,我都无法为它们作一个明晰的定义,如今,我想它们大致都可以呼应这个“下流”人群,他们喜欢个人藏起来阅读杂志,杂志的内容?千万别告诉他们下一季度流行什么?他们接受无趋势的引导,他们可能关心的是别人是否过得如同他一样不耐烦世界其他人群的进步。

“这个世界似乎并不是为我而私下准备的,在这种状况下,我变成看不见的人。我不会试图去解释任何东西——你如果知道我想说什么的话——我甚至不想在舞台上出现。”《NUKE》杂志上,一个名为Curtis Mayfield的家伙如是代表发言。这种消隐的舞台不正是下流人群的现实心境么。

“我会把电视打开,让它对着我的床,如果没有人打来电话,我一天都不必说一句话,这意味着我消失了吗?如果没有你,我是更自我还是更失去自我?”另一个署名为“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一个网民如是说,很平淡,却被《NUKE》煞有介事地引用了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2-12-25 16:48:05 |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是下流人群的主要特征。”我不得不佩服三浦展,因为他所在国家的发达资本主义自由开放的市场泡沫状态的启迪,率先地发掘了一个大卫·理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之中无法突破的社会主题——人群在变得孤独后,他们实际上便自动组成了一个群体,并直接地引起了社会风气,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产生。


真的是“信息时代”,赶不上趟了。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5 21:01:17 | 只看该作者
何谓上流,何谓下流,等级观念,几千年从未改变过。
地板
发表于 2012-12-25 23:01:13 | 只看该作者
三六九等越来越明显了。。。。。。
5#
发表于 2012-12-26 09:34:17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肯定追求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常人(常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03978号-1  

GMT+8, 2025-1-10 12: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