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时光无念 于 2012-8-7 12:48 编辑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1%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98%发生过主动离职。在这两个调查中,离职的主要原因均依次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酬福利偏低、选错行业或职业。
近日,英才网联与腾讯教育同发布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调查”显示,47%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有四成的毕业生盲目择业。同样,麦可思近期的调查也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1%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98%发生过主动离职。在这两个调查中,离职的主要原因均依次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酬福利偏低、选错行业或职业。
那么,造成当今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的意义如何?大学生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最近,大学本科毕业刚工作了一个多月的小张已经开始纠结要不要辞职了。小张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中文专业,今年6月成功进入北京一家国企从事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单位解决户口,还提供住宿。
然而工作了一个多月,小张就感觉自己入错了行:“我以为办公室文员只是写写公文和领导讲话稿,没想到事情很多,比如策划组织单位活动,陪领导去酒局应酬,有时还要做领导的司机。而且时常要加班赶稿,我觉得疲惫不堪,每天都很焦虑。我已经有辞职的打算了,目前只是纠结于户口问题。”
与小张有着相似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少,而据记者了解,有的大学生在毕业一年内就换了三、四个工作,很多人往往抱着“试错”的心理,一份工作不喜欢就另换一个,直到找到心仪的工作为止。
90后入职场频跳槽
“随着个性十足的90后大学生走进职场,大学生第一次工作持续时间短、频繁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离职原因中,毕业生的心理因素占主导。现在90后已走进职场,他们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一方面敏感、脆弱,一方面又过分自信、依赖性强,责任心较弱。在求职中,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工作性质、薪酬福利期望过高,工作中一旦发现客观条件与自己心理预期不符就跳槽。”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苏栋则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毕业生对工作过于理想化,特别是第一份工作,应该为整个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缺乏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入职培训,或在招聘过程中向毕业生提供不真实的企业信息,导致毕业生在第一年有较高的离职率。
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董一鸣也比较认同苏栋的观点,“如今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用于培训的费用少,而且培训新人周期长,所以宁愿高薪挖人,也不愿意花时间培训新人。而新一代职场人吃苦精神不如以前,分散精力的事务太多,使工作状态显得不投入,尤其有不愿意受委屈的心态。”
正视第一份工的意义
调查显示,仅有57%的毕业生期望通过第一份工作来提高自身能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第一份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虽然首次择业能皆大欢喜的概率很低,但大学生也不要抱着试错的心理去工作,试错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苑航建议,“在前期找工作时,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做好职业规划,同时要了解自己的目标企业和岗位是不是符合心理预期,如果相差很远,勉强接受,不如暂时先放弃。切忌盲目求职。”
但董一鸣认为第一份工作对大学毕业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在懵懂之中找到一份工作,结果发现并不喜欢,但也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董一鸣建议大学毕业生对待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尊重工作,尊重经验和自己看不懂的职场逻辑;其次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工作,你对工作不认真,工作就会反馈给你;最后要认识到工作中的成长就是自身成长的一部分。
毕业生不应该抱着“试错”心理,而是敢于“将错就错”。一些毕业生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当前这份工作,却又不知道自己喜欢或想做什么。大学毕业生需要的是调整心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不再自动被划入“精英”群体。
■ 晒第一份工
案例1
“对第一份工作心存感激”
2011年7月,王丹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由于不想做老师,又想方便照顾家人,王丹选择了家乡所在省省会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在我们省非常有名气,在全国拥有十几家分公司,提供的薪酬在当地也很有竞争力。我应聘的是企宣岗位,平时的工作就是编内刊,对企业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也负责外来单位的对接事宜。我认为自己能够胜任。”
然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王丹还是感觉到了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我希望的是积极上进、年轻有活力的工作氛围,但这是一个家族企业,企业内部人际网络复杂,非常不便于开展工作,大家做事时总是互相推诿。这种工作气氛让我非常不适应,也不想去适应,于是就想着辞职。”
王丹认为,现在回头再看那段经历,觉得那时的心态还是非常浮躁,总是想着契合初入职场时的期待,遇到了困难就想逃走。“认识到企业环境给我带来的工作困难后,我就想着赶紧离开这里。不断找着这家企业的缺点,坚定我离开的决心。其实我那时辞职也很纠结,因为我是‘裸辞’,而且当时还面临着升职的机会。”但工作了10个月之后,王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在深思熟虑之后,她回到北京准备考研,但很遗憾没能考上。
如今,王丹进入了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文案和宣传推广工作。公司的规模并不大,职员大部分是年轻人,彼此的关系简单、融洽,现在的她工作得也非常开心。“我之所以能这么快进入状态,与第一份工作给我的锻炼是分不开的。第一份工作给我的要么是经验,要么是教训,提升了我的组织能力,也能让我更好地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我对第一份工作心存感激。”
案例2
“寻找合适工作前可多做尝试”
刘成钢没想到自己会在毕业两年内就换过两次工作,而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专业惹的祸,使他在毕业后失去了择业机会。
刘成钢毕业于京外某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他说,这是一个冷门专业,就业途径大致有三种: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和农学方向。但刘成钢解释,高尔夫球场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瓶颈,在足球场工作又天天曝晒,薪水低,没什么发展前景,而从事农学方向的工作可能就是回家牧草,心有不甘。所以在大二、大三的时候,他对就业“已经绝望了”。
“我在大学里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还是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知道我这个专业就业难后,我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学习了一些策划、文案方面的知识。”2010年7月大学毕业后,刘成钢跟随女友来北京闯荡,他尝试过应聘一些公关公司,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及相关经验不足,都被拒绝了。“到了9月我的工作还没有着落,但积蓄已经快花光了,心里不免着急起来,后来就想先随便找个工作干着,以解燃眉之急。”
就这样,刘成钢在一家小网络公司,做起了与专业毫不相干的网络编辑工作,薪酬也不高。“网络编辑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做复制、粘贴,我对这份工作也没抱多大期望,赚些生活费而已,但也想学点东西。”
刘成钢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好学的人,他回忆自己虽然只在这家公司待了三个月,却学到了很多,了解了网站的运营、后台搭建等许多知识,这也为他之后找工作打下了基础。“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不是很好,但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最终还是很有收获的。直到后来我发现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不正规,才毅然辞职。”
刘成钢的第二份工作是帮助一家杂志社进行网站建设,他们看重的也正是刘成钢积累的网站方面的经验,刚开始时刘成钢对工作很有激情,但后来由于被调到了并不喜欢的销售岗位,加之领导苛刻,于是工作一年后也递交了辞呈。
如今,刘成钢在一家规模较大的网站从事编辑工作,负责文字和专题策划。他觉得靠自己的能力,这里的舞台已足够大,他应该会在这里待上三四年,再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我认为在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前,就应该多尝试,哪怕没有拿到工资。但对待每一份工作都应该认真,才能有所收获。”
■ 离职“7宗罪”
1 三个不到位。
学生对劳动者身份的认知和转换不到位、企业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了解和工作表现的期待不到位、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点不到位。目前有关部门只是促进“择业”,而非真正促进“就业”,对企业的本质、员工进入企业后该如何表现等辅导少。
2 劳资双方对彼此期望不契合。
员工希望所在公司规模大,管理规范、成长空间广,还有师傅手把手带。而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让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在这里观察员工,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员工认为这与理想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就会出现一些跳槽现象。
3 工作无成就感。
职场新人要求工作本身要有意思,有意义,一旦自己在短期内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或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时,就会认为单位不重视人才,缺乏伯乐精神,在人才的管理上存在问题,自己在这里工作没有前途等,继而失去动力甚至自信。
4 前热后冷。
新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满腔热血、干劲儿十足,充满激情的工作心态。然而受到挫折之后,公司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又觉得一腔热情被泼上了冷水,心灰意冷。
5 同学间攀比。
职场新人们与同学聚会时,会比较谁的工作好,收益高。而自己也基本只会把工作中高兴的事情说给大家,辛苦和压力无处倾诉,遇到事情比较容易选择跳槽。
6 经济与生活压力大。
新毕业生工作不久即离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待遇问题。有些企业是入职时基本工资很低,年底根据业绩发红包或奖金,但有现实生活压力的毕业生往往等不及。
7 老板不给力。
有些新毕业生不太适应老板和下属的沟通方式,尤其是一些年轻时在职场中饱受折磨打拼起来的老板,一般对下属要求严苛。讲话尖酸刻薄或者分派工作不公平等都会成为离职的导火索。
分析: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董一鸣
■ 企业观点
入职培训很重要
●严芩,微软集团高级人力资源经理
现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民营企业的招聘量很大,他们采取宽进的政策,门槛比较低,等毕业生入职后再进行淘汰,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在职场初期的离职。
微软在招聘上有严谨的过程,而且我们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约有一半是微软的实习生,当实习时,就会受到培训,了解微软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在微软的发展路径又是怎样的,因此他们对微软及自身的职业发展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所有毕业生入职后我们也会有入职培训和定期培训,每个员工还配有导师,可以让他们了解怎样完成从毕业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这些系统的工作使我们应届生在第一年的离职率很低,不会超过2%。
专家观点
1 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怎么办?
工作自由=工作能力-个人期望,大学毕业生需要在第一份工作中控制好个人能力与期望之间的关系。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要做好辛苦而不是快乐的准备,很多毕业生做的都是重复的工作,但重复也会伴随着能力的提升,重复多了就会从业余变成高手。有些职场新人还会把职场新鲜感看得很重要,没有新鲜感了就换工作,职场人需要专注于行业深耕细作。这些都是以前我在首师大职业规划课上会讲到的。现在高校也在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工作。
不建议在职场初期轻易换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是对职场价值观的培训。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以“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薪资低、福利不好”、“职务提升空间有限”等作为换工作的理由。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利于成长。
可以换工作的理由应该是,确定自己的才华不在这一方面,无法培养起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但这不是一两个月就可以发现的,需要工作较长时间,对职场、职业有足够认识和了解以后再判断。
首先,在工作中如果发现岗位性质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差甚远,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无法适应岗位要求,无法正常完成工作任务,那么可以考虑换工作。其次,所在企业违背劳动法规定,长期加班导致身体不适,抑或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无故扣发工资等,也可以考虑寻找正规公司。
如果在工作中,所在公司和所从事的职位比较满意,可以胜任,但不适应工作环境,与上司和同事无法正常交流,感觉工作气氛压抑,这种情况下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与同事多交流,在专业上多请教,变被动为主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