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5 23:59:43
|
只看该作者
“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比较保守。我觉得自己还有晋升空间,对目前的待遇、政治地位也比较满意。出去说自己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还是挺有面子的。”他说,“而且这份职业能接触到很多高层信息,这些优势是一般职业没有的。中央国家机关大都有共建学校,职工子女教育条件比较优越,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任何职业都不可能完美,公务员也一样。”
张浩:“谁会轻易辞职?至少我没有这个勇气”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属某县县委干部张浩(化名)也在这个春节前夕感受到了“官场”的一些变化。“往年过节单位多少都会发点福利,比如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年前还会发挂历、购物卡等。平时也不定期地发放水果券、蛋糕券、加油卡之类的。不过今年,什么都没发。”他说。
张浩说,像公务员这类拿“死工资”的职业,年终奖并不体现在工资上。“以前主要是发一些生活用品,今年以来,因为中央不断加大管理力度,这块的福利有所缩减。不光我们,我打听过县里其他部门同事,大家都差不多。”
张浩在该县委工作已有两年,目前仍属于借调身份。“平时我没有非常清晰的工作范围。基本上是哪个部门缺人手了,我就会顶上去。所以,还谈不上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规划,而且,仕途发展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他说。
虽然同样位列基层公务员梯队,但张浩表示“不同的地区、部门、岗位的区别挺大”。“比如税务和城建部门的福利一般比较好,因为手上有实权。基层公务员本来福利就不算多,所以对我们的影响很有限,工作状态没有太大变化,也谈不上因此而辞职。”
他认为,相较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水平应该属于中等偏下。“我不是张家口本地人。要在当地买房或者租房,结婚生小孩,一个月就那三四千块钱工资,经济压力肯定是有的。公务员工资和地方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张家口这里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肯定不如经济发达地区。”
他感觉到,身边不少同学的收入已经逐步超过了自己。“尤其是一些在私企干的,效益好的时候,年终奖一次就发好几万元,这个是我没法比的。”
但是羡慕归羡慕,一番纠结过后,张浩还是选择“坚守”。“出去闯荡可能效益高,但风险也大。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还是很稳定的,基本能实现旱涝保收,不过也别指望挣大钱。现在考公务员还是很难的,谁会轻易辞职?至少我没有这个勇气。”
在北京周边某基层岗位工作的刘云伟(化名)也有类似的处境。
“以前赶上过节,都会有1000块钱过节费。平时发点水杯、毛巾、香皂,年底会发台历、水果之类的。我当公务员5年了,一直在这个岗位,这些年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自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这些福利都取消了,今年还没怎么发过东西呢。福利分房我们肯定是没有的。”他说。
对于自己的生活水平,他概括道:“目前还和爸妈住一起。养孩子有压力,所以一直没要孩子。夫妻俩人生活开销足够了。我们也属于夹心层,两限房不够标准,商品房买不起,所以在单位附近租了一套房。”
他也认为,基层公务员收入应属于中下等水平。“我工资4000元出头。基层工作量大,难度也不小。居民诉求越来越高,比起坐在办公室的公务员,我们不算轻松。”
他个人认为,对于公务员群体的探讨,应当有更为细化的描述。“基层的、中央的,发达地区的、偏远地区的,坐办公室的、一线的……如果没有这些细化的分类,只说公务员群体优劣势,意义不大。”
“现在不少人都喊着要辞职。可能最近对公务员管理比较严格,一些人不舒服了。公务员的生活并不困难,只是没有那么富裕而已。”刘云伟说。
虽然说起自己的职业,刘云伟多少有些抱怨,但他表示“并没有勇气辞职”。“我也听说有的人,自己做买卖或去外企、民企,挣了大钱。但真到了自己,总是少点勇气。一想到辞职后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就下不了决心。现在虽然挣得不多,但也不至于挨饿。如果回到几年前,也许我会有不同的选择。”
王娟:“没必要非得挤这一条道”
王娟(化名)曾经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密云任职的那段时间,她负责村里的文字和党建工作。她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这个岗位,主要是想等待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
作为一毕业就扎根基层的学生,她没有感到不适应。“我和村民关系挺好的。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平时尽量多了解村里的事情。一来二去,和很多人都成了朋友。大家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干基层工作,群众关系很重要,千万不能‘端着’。”
不过当周围人一致认为王娟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公务员时,她的职业方向却来了个“大逆转”。
“在村官的岗位上干了大半年,我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使将来当了公务员,性质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就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这和我大学专业关系不大,其实哪个专业的人都能做。”王娟说。
大学四年,王娟学习的是农业技术相关专业。当初决定当村官,也是认为这里和专业对口,应该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事实上,我很难从事具体工作,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办公室打转。这样的职业和我的最初设想差距太大。”她告诉记者。
让王娟调整职业方向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学生村官转公务员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对于专业和工作经验有明确的规定。北京要求在村官岗位工作够3年,才能转公务员,还要经过考试。可以说,这条路也是一根独木桥。”
在这段过程中,王娟不断和身边的朋友比对。“后来发现,很多同学在村官岗位工作后,并没走上公务员这条路,而是去了国企或者上市公司,收入不错,也和专业关系密切。所以,没必要非得挤这一条道。”她说。
经过一番权衡,一年后,王娟选择了一家农业技术公司。在新的岗位,王娟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这份工作对专业知识有要求,不是农业出身真干不了。”她说,“比如选种、栽培方面最新的技术成果,我要手把手地教着农民。比起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复印文件,我觉得更有趣。”
此前,《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84.1%的人曾想过报考公务员。在报考原因中,福利待遇好、工作轻松稳定、有社会地位占据前三位。而真正将公务员当作“职业理想”看待的,仅占三分之一。
王娟看到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考过公务员,几乎全是冲着稳定、高福利去的。”王娟说,“可是,让我耐着性子走仕途,有点折磨人。相较于稳定,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激情对我更有吸引力。现在的工作,谁负责的村子亩产最高,谁的业绩就好,回报就高,更适合我。”
在新的岗位,王娟结识了不少朋友。“我帮农民解决了问题,他们很感谢我。节前一个河北老乡还给我拜了早年,说来年给我带点特产。目前,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不充分,很多前沿技术都没推广起来,这个领域的发展空间一定很大。”
“公务员只是千万职业中的一种。既不该被过度高估,也不该被‘妖魔化’,成为腐败、高福利的同义词。”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对于青年人而言,在选择进入公务员体系时,首先应该评估自己的个性、需求。如果一个国家大量青年人都以安稳、舒适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此,庄德水表示,伴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禁令、规定,“官”不再好当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进公务员聘任制了。年轻人需要调整就业思路:不要因为社会对公务员的“冷”或“热”而影响自己的人生,应该以更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