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常人网

查看: 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存之道] 狄仁杰机言巧语,铺就成功坦途(出自演讲与口才,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21: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铺就成功坦途


    在古代,有这样一位政治家。他不但断案如神、刚正不阿,被世人誉为“神探”,而且运用嘴上功夫,奋斗于政坛数十载,辅助君王披挂执政,使江山社稷兴旺昌盛。由此深得君王宠信,名扬朝野。他,就是唐代名相狄仁杰。

妙语对谗言,云水襟怀表丹心


       公元688年,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在当地秉公执法、体恤黎民,使豫州万象更新,繁荣祥和。为此,给当时的君王武则天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久,狄仁杰就升任为宰相。

    在一次闲谈时,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豫州做了很多好事,可是有人却在背后诋毁你,你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吗?”狄仁杰回答说:“臣不愿意知道,如果陛下认为臣在豫州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请陛下指出来,臣愿意改正;如果陛下认为臣没有错误,那就是臣的福气,臣又何必知道是谁是诋毁者呢?”武则天听了,心中对其既赞赏又钦佩。

    “身正不怕影子斜。”狄仁杰的回答,既表明了对武则天的尊崇与爱戴,又以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的态度,说明自己的无私与清白。因为,我狄仁杰为臣的对与错,全凭您皇帝和百姓的评判定夺,而旁人的谗言无碍大局,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另外,狄仁杰对“虚妄之言”,不听,不追究,说明他不愿因个人恩怨而树立政敌,破坏政坛和谐,损害江山社稷的利益,体现了其豁达坦荡、大度能容的云水襟怀。即便是进谗的“小人”,闻之也会感到既惭愧又敬佩。这就使狄仁杰的形象,在皇上的眼里顿显高大,受到了极度的尊宠。

    当我们遭遇谗言诋毁,处在矛盾的漩涡中时,我们应该学一学狄仁杰。用自己的机言妙语,缓解紧张局面,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最终,令进谗者和旁观者对你心服口服,也使自己得到领导和人们的赞许。

巧话智劝说,动情借喻拨君心


    晚年的武则天,一直为皇权继承人的问题大伤脑筋。依照她的原意,想立武氏家族的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为太子。而狄仁杰深知“二武”阴谋争夺皇太子的野心,遂竭力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于是,武则天一时犹豫不决。此刻,狄仁杰借机问道:“姑侄与母子,谁更亲近呢?陛下如立儿子,千秋万岁之后,可以永享儿孙的祭祀;若立侄子,谁又听说过侄子为姑母立庙奉祀的呢?”经狄仁杰这么一说,武则天确实动了心。

    然而,不立武家之后为皇太子,武则天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于是,第二天早朝时,她故意说在夜里梦见一只大鹦鹉的两只翅膀断了,就请大臣们为自己圆梦。这时,狄仁杰心领神会、计从心来。他借题发挥道:“陛下姓武,与鹦鹉之鹉同音,双翼好比陛下的两个儿子。我大唐的社稷江山,有了这两只翅膀就可以重新振飞喽。”武则天听后拍案叫绝,遂立李显为太子。

    为了动员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狄仁杰可谓充分运用了嘴上功夫。首先,他“动之以情”,以“亲情”作为说话的契机,然后晓之以理,令武则天“心动”。共次,“借物喻理”,以“鹦鹉”比作武则天,以“两个儿子”比作鹦鹉的两只翅膀。接着,又进一步比喻为大唐江山的两只翅膀。这样的劝喻,形象贴切、合情合理,终于使武则天下决心立李显为太子。这里,狄仁杰在用机言巧语打动君心的同时,也在对方心中留下了机智的印象,成了辅佐朝政不可或缺的谋臣。

   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说服对象时,如果也能触类旁通地借用狄仁杰的劝说技巧,那么,不但能够拨动他人的心弦,而且使自己也成为其尊重的对象。

机言巧进谏,匡正国法维皇尊


    唐高宗仪凤年间,将军权善才不慎砍了昭陵内的柏树。于是,唐高宗判处其死罪。可是,狄仁杰却提出了异议。唐高宗显然很不高兴,说道:“权善才砍了陵上的柏树,朕不判其死罪,那就是对先帝的不孝。”从臣见此情形,纷纷向狄仁杰使眼色,让他赶紧退下。

    狄仁杰非但没有退下,还毫无惧色地说:“臣历览古史,深知忤逆皇上,是没有好下场的,但也不尽然。如果在夏桀王、商纣王时代,确实没有好下场;如果逢尧、舜之君就不会这样。今恰值皇上您在位,所以臣才不怕‘纣王杀忠臣’这样的事儿发生。开明国君在真理面前,是能改变错误决定的,忠臣也是不会被权威吓倒的。国家大法,公布于天下,何种罪行,判何罪,是分得清清楚楚的。哪有不够死刑的罪,判成死刑的道理?法律如果随意更改,开下百姓便不知什么叫犯法,什么叫合法了。您如果非要改变法律不可,那就先从卑臣开刀吧。仅因一棵树而砍了一个将军,千年之后,人们会怎样评价您呢?卑臣所以不杀权善才,是为了不陷您于不仁不道之地呀。”

    一番慷慨陈词,终于使唐高宗作出了正确的决断,免除了权善才的死罪。

    这里,狄仁杰先是指出桀、纣的荒淫,尧、舜之君的开明,两相对比,孰优孰劣,不辩则明。而今恰逢皇上英明,故自己才敢直言进谏。以此,激其容奏,为自己大胆说辞创造了条件。其次,他为了匡正国法,根据君王把自己身前身后的名声,看得很重的心理特点,指出开明国君应以国法为重。而不能“以言代法”,乱了纲纪。否则,下天百姓就无法可依、无所适从,皇也将身负“不仁不道”的千古骂名。这样,就把这一番话,置于为江山社稷、为皇上千古声誉的立场上去考量。孰重孰轻,唐高宗自然拈出了分量。同时,也掂出了狄仁杰这位谋臣的分量,对其看得很重。

    在现实生活中,当领导将作出不妥决断时,如果能像狄仁杰那样,既从大局出发,又从领导自身的利害关系去考虑,那么,你的进谏就会水到渠成。

    由此,狄仁杰借机言巧语和正直的人品,斡旋于君皇身旁数十载,铺就了成功坦途,终于成为大唐王朝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常人(常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03978号-1  

GMT+8, 2025-1-11 20: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