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导师制,新一代企业主和创业者,以及创业机构的领导人,都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我们将复杂的“导师制”简单化了,认为“导师制”只不过就是提供建议的代名词。
对于这种误解,笔者本人也感到非常内疚。毕竟,我们经常会对年轻人说:“你想成功吗?找一名导师吧。”然而,说起来容易。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提供建议确实也是导师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但导师制不是零和游戏,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而且,通常根本无法衡量)。
坦白地讲,我们还没明白导师制的真正含义,就不能再将它作为刺激创业和增加工作岗位的一种工具到处兜售。导师制的实质是把其他人的智慧与学识传授给具有迫切需要的人。可靠的导师既是可以征询建议的“共鸣板”,也是创业路上的向导。许多成功的故事当中,他们都是关键的幕后推手。
如果我们真地想利用导师制,帮助美国的工作者们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做好充分准备,就必须把对导师制的认识从一般化的概念转变为高度个性化的体验,并可以按比例放大,为数百万人服务。以下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五条途径:
1. 为知识与实践牵线搭桥
笔者最近与纳威-贾因一起用餐。贾因创办过月球运输与数据服务公司Moon Express、信息服务公司inome和InfoSpace.作为X PRIZE基金会和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理事,贾因一直处在所谓“创业慈善事业”的前沿。从3D打印到高级遗传学,短短一个小时内,贾因就让我了解到许多令人惊奇的技术。但像这样的信息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然而,创业者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层面的科技创新。相反,许多创业者只是被怂恿从其他创业者那里获得指导,而吸引他们这么做的所谓科技企业创业精神,只不过是伴随着巨大开支的短期获利行为。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心怀抱负、积极主动的创业者找到掌握知识的人,比如科学家、研究人员、STEM(科学、技术、工程设计与数学)专业人员和慈善家等,为他们牵线搭桥。
2. 既要有全球思维,也要增强本地的间接指导
生活成本的上涨和其他宏观经济因素,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将目光转移到当地社区。职业学校和社区大学可以帮助学员联系当地社区。但我们还必须通过公-私伙伴关系,来传授创业精神。我们需要下一代创业者为他们自己的家乡创造工作岗位。创业项目、教育家、政府机构和开发人员需要齐心协力,吸引、留住人才。在这方面,非营利机构Idea Village在新奥尔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而General Assembly等创业项目则将各不相干的团队联系起来,如市政府、创业者、黑客等,通过互相接触与合作,提供间接指导。
3. 认识到同龄人关系的价值
了不起的导师不见得一定要比学员年长。实际上,同龄人之间相互学习是培养领导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在所有导师制倡议中加大对这方面的利用呢?
4. 个性化配对,对效果进行衡量,增加获得指导的途径
尽管一对一导师制很有价值,但仅仅依赖面对面的、企业对企业的关系并不现实。因此,许多机构,如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简称JA)和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Network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简称NFTE)等正在逐步向数字模式转变。例如,笔者所在的机构便与花旗集团(Citi)合作推出了一个名为#StartupLab的项目,除了现有机构(包括JA与NFTE)外,我们还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为创业者提供指导。
利用新一代技术和用户反馈对传统模式进行补充,各种机构可以借此合作实现导师制的个性化,并对指导效果进行衡量。如果理想的话,可以更快地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在为学员与导师牵线搭桥的时候,针对性越强(例如,一名在零售业创业的三十岁左右的非洲裔美国女性,希望扩大规模,在西雅图开设第二家分店,我们就可以直接针对她的需求,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导师制的效果就会越好。
5. 尽早开始
随着学生背负的助学贷款债务越来越多,而毕业之后的就业前景又持续低迷,因此千禧一代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们痛苦地发现,他们父母那种一条直线的成功之路已经不复存在。目前,约63%的千禧一代都在从事低技能的零售工作,年收入不到30,000美元。
这也正是尽早接触创业思维至关重要的原因,甚至可以从幼儿园抓起。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期望美国五岁大的孩子们都能建立一家大公司,但如果今天的孩子们能够了解未来的情况,那么在十年之后,他们踏入职场时就能应付自如。
我们越早为胸怀壮志的创业者、学生和未来的CEO们提供创业指导,就越有可能终结就业不足、失业和低薪的恶性循环。要知道,这个问题正困扰着许多美国人。
本文作者斯科特-戈贝尔,为青年企业家协会(Young Entrepreneur Council )创始人、风险投资公司 Gen Y Capital Partners的联合创始人,著有《绝不要得到“真正”工作》(Never Get a Real Job)一书。
翻译:刘进龙/汪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