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 年至2012 年,是动荡的十年,中国产品质量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像潜伏在阴影中的怪兽,让人猝不及防。但中国企业承受住了它们的攻击。 这也是黄金的十年,由于中国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中国企业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开始真正成长和提升内在管理。在世界500 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的名单由当初的11 家拉长到79 家。 在评价中国企业取得的进步时,世界大企业联合会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吉尔·弗斯勒说:“这些进步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副产品,还是利用先进技术、招募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改变自己。中国公司正在快速重组,成长为现代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这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一段悲喜交加的旅程,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沿途又是怎样的风景?《世界经理人》杂志连续进行了十年的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盘点近十年的评选结果,我们从中捕捉到了持续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三种主要管理驱动力量,并以此描画出未来管理实践趋势的形貌。这三种驱动力量是:对管理对象的重新定位、消费者地位变化以及商业环境的变迁。藉由这三种驱动力量,我们正在对未来重新想象。 管理对象从“物”变成“人” 大凡取得成功的企业,都与善于管理有关。企业管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管物和管人。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强调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甚至把人等同于冷冰冰的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上个世纪50 年代,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企业界开始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进行,一切组织目标都需要人来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行为科学学派提倡通过研究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此时,管理科学开始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行为引导的管理;由独 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管理。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界在管理方式上也越来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在2007 年前的上榜实践中,关于如何“管人”的实践包括:员工满意度(2003)、人才竞争战略(2005)、关键人才管理(2006)、雇主形象管理(2006 )等。尽管企业已经开始注意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但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在这里,员工变成了统一的符号。 从2007 年开始,企业界开始重视员工心理管理(2007) ,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80 后、90 后农民工管理(2011) 方面做出很多努力。2011 年和2012 年,人性化管理连续上榜。这表明,管理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员工是有血有肉有个性差异的个体。这种对管理对象的重新认识,必将使企业里的人性化管理变为一种越来越强的趋势。 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经理人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正如詹姆斯·昌佩(James Champy)1998 年在《管理的变革》中预言的那样,未来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经理人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会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即今后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明确公司地位,指明公司前进的目标;其二,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企业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的文化,并以此作为公司管理的基础。 消费者正在成为价值的共创者 曾经我们以为,价值是由企业创造的,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因而,企业利用产品的多样性来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需求,同行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于质量、产品性能等等。 然而,正如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所说:营销不是兜售你的产品或服务,营销是创造消费者价值。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企业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中国企业也曾在创造消费者价值上倾注心力,创造顾客满意的价值(2004) 、顾客忠诚度管理(2005) 、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2005) 等实践曾榜上有名。但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同质对待消费者,并将抽样调查的结果用在全体消费者身上,即一种营销策略用于所有消费者。 随着80 后、90 后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企业的营销策略开始悄悄改变。这一人群有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强调享乐至上、开心至上,试图通过自我显示来向他人展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魅力,希望通过品牌消费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味,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与保守的父辈截然不同。 由此,个性化营销(2007) 兴起。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将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聚焦的地位,并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和更个性化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其真正需求,并向其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消费者接触到企业及产品的渠道越来越多样,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方面接受产品及信息,而开始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希望与品牌建立更有意义的关系,这一趋势由今年“与消费者共创价值”的上榜可见一斑。 { pagination} 当消费者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以后,他们开始追求超越“物质”的生活, 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由于消费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开始向企业传递压力。那些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要求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这一类消费者正在日益增多。从2003 年第一届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评选开始,社会责任便是一个长盛不衰并历久弥新的话题。如社会责任管理(2007) 、打造绿色企业(2008) 、战略性社会责任(2009) 、低碳生产(2010)、企业社会责任(2012) 等。尽管称谓不同,但都昭示着一种趋势: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转而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商业环境的变迁带来新的增长模式 曾经,我们背靠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人口红利,以一种极为粗放的方式为全世界消费者生产产品。我们耗尽资源,但只能眼看着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商拿去,自身却几乎无以为继。于是,改变发生了。在近十年的中国十大管理实践评选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正在试图从有规模的企业变为有价值的企业,六西格玛(2004)、产品创新(2004)、设计制胜(2005)、自主创新(2006)、自主品牌建设(2007 )等实践显示着一年一年的精细管理进化。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种进化趋势更为明显,明确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2008)、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009)、到了2011 年,中小企业开始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开始从成本依赖型升级到对创新的需求、对品牌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类型的创新。中国企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从十年的评选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创新已经由当初的引入新产品、提供新的产品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而变为系统性创新,并且覆盖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如渠道创新(2003) 、产品创新(2004) 、自主创新(2006 、2009) 、战略性创新(2008) 、成本创新(2010) 、以及2011 年微创新、渠道创新、品牌跨界创新。而2012 年“中国好声音”的流行,更是将“拿来主义的创新”变成热议话题,腾讯作为代表企业榜上有名。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全球市场的任何动荡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波,对中国企业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在我们十年的实践数据中也被一览无余。中国企业曾经进行海外扩张(2003) ,也曾经回归本土市场(2003),2008 年金融危机之间,开拓新兴市场(2009) 也成为一项重要实践,引领着外向型企业的前进方向,而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引诱着不少海外企业在中国打造第二本土市场(2010) 。中外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交错,已经并将继续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展。 十年的十大管理实践结果,呈现的不仅仅是逝去的10 年历史,更是我们预测未来的基石。未来的中国管理,将在三大力量的驱动下进化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