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0 10:16:04
|
只看该作者
(四)社区也需要管理
还有一个规则是:无人管理的、“绝对自由”的社区不会自动长大。
这决定了要让“节点”真正地获得生命力,必须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来鼓励用户黏性。从论坛软件可以自由下载以来,大量的同城社区、网络社区被成批地建立起来,而真正做到了“黏合”用户的微乎其微。它们基本上都处于荒废状态,没有发言标准,没有人推荐,也没有人回应。
社区管理,无论是人工的还是通过程序自动执行的,对社区的成长、“群”的扩张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网络上的,还是现实中的“群”,或称“圈子”,都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他们相互寻找,以彼此的热情互相感染。由于话题投机,他们可以相互启发、沟通、交流、竞争,结果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圈子”。
只要产生了这种“圈子”的黏性,就更容易获得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群内的成员都能够受益,这触发了他们进一步参与的热情,“圈子”不断地壮大起来,而“圈子”中的所有成员也由此获益。如果一个平台可以容纳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圈子”,那么平台就具备了非常牢固的“黏性”。维基百科全书就证明了一个平台完全可以成功地组织起很多协作者,依靠兴趣他们就能创作出水准精良的共享成果。
“群”的“黏合力”带来的忠诚度是我们在上一节的讨论中提到的最高级别的忠诚——自我价值的实现。
投身圈子的“活跃用户”不仅仅是被参与其中的利益吸引,也不仅仅是因为能在“圈子”中获得情感认同,还因为“圈子”的壮大正是其成员的亲历亲为,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能够在“圈子”中成为“一言九鼎”的人物,或者是著名ID,都能给创造者莫大的鼓励。
甚至“圈子”里的纷争都证明为了某个虚拟的ID的荣誉,人们可以投入真实的感情和精力。“圈子”也正是依靠群策群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维基经济学》一书的开端,就谈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黄金公司公布自己的核心数据资源,请任何人,无论他们是什么背景或专业,都可以加入到寻找金矿的“有奖智力题”活动。之后,各种各样的方案被提出了,有的是业内人士都匪夷所思的。结果那个出题的黄金公司的开采量增加了30倍!
对每个企图做“大平台”的人来说,对“用户黏性”的争夺实际上是管理和服务“圈子”规则的比拼。某些规则鼓励“圈内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些则打击了他们的创造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