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所有中国人最原始也最朴素的幸福观。日前,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高达18.3万亿元,社保替代率仅为40%左右,即表示,一个退休前月薪10000元的人,退休后拿到手的退休金只有4000元左右。仅依靠社保养老,能保证老年过上品质生活吗?
储蓄养老hold不住通货膨胀
银行储蓄具有一定的资金安全性,大众希望有更加积极的财富增长,以应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前不久,有一篇很耐人寻味的新闻:1977年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当时可以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钱,一忘就是33年。33年后,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笔者计算了一下: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但按现在的物价来计算,835.82元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1瓶茅台酒。汤婆婆的事例告诉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钱存在银行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更别说指望现在存一笔钱,为几十年后的自己养老了。
养儿防老顶不住“4+1”
养儿防老,是中国社会从古自今最原始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如今的中国家庭,夫妻双方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在物价飞涨的时代,工资收入除开买房和抚养孩子,要想赡养四位老人,压力必然非常巨大。“4+1”模式已在中国悄然盛行:一对夫妻需养育至少一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注定了依靠儿女养老困难重重。并非儿女不孝,而实在是“子欲养而力不能”。
入住敬老院“一床难求”
这种形势下,以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集体宿舍形式作为养老的一种新型模式,正慢慢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欢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从8月25日至9月底每日黄金时间《经济半小时》栏目播放《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就中国养老现状进行了深切剖析。在北京,入住一家公办养老院,需要排队等10年。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315万张,但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养老床位可谓是“一床难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