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常人网

查看: 13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国公司在华需调整战略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6 13: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资公司在华营运殊非易事,始终面临法律、制度、文化等领域诸多协调及应对。今年以来,外资乳品企业价格垄断以及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调查也令人们再度反思,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是否应该重新定位?外资的红地毯是否已经收起?中国营商环境有什么变化?

战略管理咨询顾问、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前董事长谢祖墀博士认为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的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他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将会以渐进式的方法继续执行,这样的对外开放政策将从产品市场和所有权两个维度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多元化。

近来不时传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遇见前所未有的麻烦,先是外资乳品企业因价格垄断被开出天价罚单,紧接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调查不断发酵,一个又一个外资药厂陷入丑闻。密集曝出的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负面新闻让外界不禁质疑,这到底是中国经济发展、市场规则建设走向制度化,学习国际经济运行规则过程中克服过往积弊的正常过程,还是一次利用法律武器和监管手段,对跨国资本实施的针对性惩治。对此,我的观点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将会以渐进式的方法继续执行,这样的对外开放政策将从产品市场和所有权两个维度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多元化。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腾飞与对外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这样的对外开放又分为几个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四大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一样,都走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由于对跨国公司资本、技术和经验的渴求,使得无论从法律上、行政管理上、甚至社会舆论上,跨国公司从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起就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到2001年,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伴随着行业和区域的逐步开放,几乎所有的全球500强都来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市场。期间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除了一些高度控制的行业之外,跨国企业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各行各业和各个区域。曾经被广为担忧的“与狼共舞”虽然不同行业的状况不太一样,但整体来说,并没有毁灭掉中国的民族工业,反而因为持续的开放,让众多的中国本土企业从技术、经营和市场上全面地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的巨大吸引力,各个商业领域内的跨国巨头们纷至沓来,与中国众多快速成长的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一起,在那些开放和半开放的市场里,把中国变成了市场上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几十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市场基数的扩大、商业生态的成熟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也让中国政府不再把“超国民待遇”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大砝码,到2010年底,最后两项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寿终正寝标志着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税收上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而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的全新的时代,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出逃,甚至进一步离开中国市场,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与此同时,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因中国过去20年建立的集群格局,并未有大量的削弱,只是一部分从沿海地区迁徙到内陆。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让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的弊端逐步显现,在此问题上,跨国企业并不能独善其身。此前出事的奶业和药业企业,所处的都是发展快速、积弊较深的行业。

经过经年累月地发展,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比较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尽管一些行业还是不完全开放,但从吸引外资总量上来说,中国处于世界第二位,累积吸引外资已经过万亿,年吸引外资过千亿,几乎所有的世界级公司在中国都有分支机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到了45%的比例。即使对比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近邻日韩来说,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倾向都相较为小。同时,看起来中国政府对于开放的态度还没有改变。新一届政府已经拟定了“稳中求进,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发展思路,李克强总理最近在不同场合的表态也释放出清晰的信号:减少行政审批,向市场放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对于能源、电信、金融、市政等领域,向多种所有制企业开放,为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环境;进行新的开放实践,包括建立与瑞士、冰岛的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而其中减少行政审批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及打破行业准入的“玻璃门”发展混合所有制这两大政策方向已经初现端倪。

当然,一如既往地开放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必然成功。“超国民待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面对着这一系列从政策到监管再到市场竞争的变化,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必须重新理解中国市场,把它从全球战略的一个边沿性的组成部分提升到“中国战略就是全球战略最核心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进行针对性的和适用于中国市场的企业能力建设。在中国要取得成功,关键要调整思维,不能将全球模式机械式硬放到中国来,必须要充分理解中国格局,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战略、组织和业务模式,否则这些跨国公司会发现,自己始终处于与全球性的竞争对手和迅速成长的本土企业的包围之中,失败而不知其所以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6 13:13:10 | 只看该作者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板凳
发表于 2013-10-17 15:00:14 | 只看该作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地板
发表于 2013-10-17 16:32:23 | 只看该作者
打酱油的人拉,回复下赚取积分
5#
发表于 2013-10-18 12:17:17 | 只看该作者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6#
发表于 2013-10-18 15:18:51 | 只看该作者
路过的帮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常人(常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苏ICP备2021003978号-1  

GMT+8, 2024-12-23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